25 / 04 / 30

Zenmind Weekly Vol.17

可迁移技能

随着进入某个行业越来越久,在专业上的能力提升显得非常有限,此时可迁移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,因为这部分在学校里很少得到培训,需要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自己做出规划。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交流能力。特别在国外英语环境,大部分华人的沟通能力都非常欠缺,做事都做的不错,但是就是口才很差,一般就默默的做事,无声无息的。而且闲聊Small Talk的能力也非常一般。一部分是我们的教育,另一部分可能是我们的文化,内敛低调,不敢发言,但是这样会很吃亏,很难建立Trust和build connection。

因为最近在听有声书《The Next Conversation》,已经听完一边,很多地方确实有待提高。自己也找来一些其他关于Communication Skills的书,比如《You‘re Not Listening》《How to talk to anyone about anything》《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》,在这部分加强一下显得非常有必要。

听完《The Next Conversation》,在z-lib找来Epub转化成PDF,丢到NotebookLM上,然后自己问一些问题,比如:What’s the purpose of conversation? How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 conversation? How to avoid the toxic conversation?等等,自己再把笔记整理一下,用自己的话和例子放到卡片里,这样对于吸收和消化知识,确实提高很多,类似上完课后,做一些练习题的感觉。

重新Pickup Digital Painting

2023年开始,就很少画画了,书桌上的Wacom板子,灰擦了一遍又一边。这周终于打开Photoshop,开始画一些草图。

现在AI的发展,如果从效率上来说,得到一张画面已经非常容易,如果你对细节要求不是很高,得到一张插画,不费吹灰之力。作为文章配图,或者视频配图,已经足足够用了。类似Recraft这种AI工具,甚至可以做出更多的修改和调试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我还需要自己动手画画吗?

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说,对于那些艺术性很高的作品,当然还能有市场,但是对于普通一般的绘画,附加值就直线下降了。我以前还幻想着做一个side project,自己对插画感兴趣,如果能学会一门手艺,是不是可以开拓一份副业。现在我的这种幻想基本放弃了,因为需要插画的群体已经非常容易得到一幅画面,特别是对我这种绘画水平不高的人来说,想做业余插画师的想法,基本已经没戏了。

此时,我突然又燃起了绘画的热情,在休息两年之后,我重新拿起画笔,抛开一些商业的,职业的,副业的想法,随心所欲,如果自己有什么点子,自己就画着玩。纯粹把这个当作一个爱好来玩。

所以说,有时候抛开目标,金钱,反而回归到小时候画画的感觉。比如最近美团,JD开始大战,骑手,牛马,红色,黄色,这些Concept,结合在一起,是不是可以画点有意思的内容呢。当想到这些内容的时候,我同时又想到易经中的:乘马班如,泣血涟涟。这个概念。因为底层的骑手,其实被美团压榨了很久,喘不过气,不只是骑手,很多工作,都是一种牛马的感觉。我自己找来一些参考,牛和马,然后用色则用JD的红色还有美团的黄色,想构思一副牛马哭泣的感觉。我画了一个草图线稿。后来我想借用AI来找点感觉,我把草图丢给AI,然后写上Prompt,在ChatGPT上,他不能通过,GPT问了很多问题,后来我放弃了,可能我是免费用户吧。后来我在Tana上Dall-E来生成,得到下面这副图画,虽然有点抽象,但是这种构思画面,用自己的想法,结合自己的草图,然后调用AI出一些图片来参考,倒是一个不错的探索路径。

Tana中Dall-E生成

写作工具Freewrite

Freewrite有windows版本了,之前Mac版本上输入中文会自动取消,算是一个Bug,现在windows version上没有这个问题。

这个工具有三个我比较喜欢的特点。

  1. 无摩擦的输入内容。按下Timer,直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。界面干净,软件很轻。

  2. 没有任何格式,类似LLM一样,我们头脑里有什么就生成什么。

  3. 最后调用ChatGPT和Claude帮你结构化自己的想法, 之后再修改。

推荐。

种草一款简单的相机

用手机后明显感觉到不爱摄影了。而如果用相机,拍下照片后回来整理的感觉很不错,在拍摄过程中不去看效果,不计较拍的好不好,不要有及时的反馈,这样会让拍照放松很多,而且把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画面,而非outcome。

用相机拍照,内在完成了构思,没有推理思考,忘记技巧,完成定格的刹那,就得到一次升华,完成了自我的沟通,有时画面并没有传递给他人任何信息或者情绪。或者多年以后,你会赋予这张照片以意义。有点玄学的感觉。

有一个单反相机,但是太重了,每次出门带着,煞有介事的感觉,所以后来都不愿意带出门拍照。反而想念以前简单的傻瓜机的时代了,甚至胶卷的时代,面对24或者36张的底片,总是小心翼翼的去捕捉那些“决定性瞬间”。

对于格言的思考

这周读到一些名人名言,比如:Escape competition through authenticity

如果仅仅想从一些格言中学习到什么,还是太简单化。避免competition肯定需要差异化,Authenticity是Differentiation Strategy的一个方面。但是想要获得Authenticity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或者一蹴而就的,需要长期的努力。

但是格言,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个提示,给我们一个方向。然后自己再往下deep thinking and do some research,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加结构和架构化。建立属于自己的框架思维才是良方。

比如Charlie Munger的很多思维模型,确实非常好,但是也不能听了就学会,学会了就能用的。比如,不要有受害者心态,把受害者心态转化成幸存者心态。的确说的非常好,但是这个转化的过程,就需要了解很多心理学知识,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。因为人总是会怨天尤人,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了。

总是想要把知识变成思维,思维模式引起行为模式的改变,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。上周看到一篇文章,谈AI时代,读书是否还有必要,作者进行了一些列自己的解释。我看完之后,有一条影响比较深刻,就是人的脑神经进行rewire,是需要不断努力和实践的。不能简单依靠AI,就能给你一切你想要的,特别AI无法改变你自己的神经网络,思维模式,以及行为模式。它能很容易的给你知识,但是这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模式而已。从语言模式到思维模式到行为模式,是一条需要持续付出努力的过程。

文章链接如下: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read with AI.

Powered by Gridea